原鄉公墓飽和 溝通先民遺骸遷葬納骨塔又是難關

原鄉公墓飽和 溝通先民遺骸遷葬納骨塔又是難關

原鄉公墓飽和 溝通先民遺骸遷葬納骨塔又是難關

2018/05/23聯合新聞網 即時

【記者潘欣中╱即時報導】屏東縣原民牡丹鄉因公墓都面臨飽和狀態,往生族人面臨無處可葬窘境;牡丹鄉長陳英銘選在地勢較平坦的大梅第一公墓推動興建納骨牆,但要說服全部家屬同意拆墓座「驚動」往生者不是易事,鄉公所3年來透過多次部落會議終於凝聚共識,月前完成起掘和墓區拆除作業,今天舉行動土儀式。

「踏出改建公墓的第一步,才知道它有多難!」陳英銘說,鄉內公墓都是日據時代沿用迄今,早年缺乏妥善空間規畫,墓座方向及大小不一致,景觀雜亂無章,且地形崎嶇不平,可使用的面積有限,在用地不足下,不得已開挖坡地營葬,卻破壞原有地形地貌,加上說服全部人同意起掘的難度極高,歷任鄉長也不大去碰觸。

他說,鄉內無骨灰(骸)存放設施,公墓飽和問題又嚴重,墓區內幾乎沒有空地可營葬,連墓區供人行走的道路也被占用,已無法再容納新墓座,有的已公告禁葬;因原住民有強烈的地域觀念,往生者離村遷葬不易被接受,墓地不足成為原民鄉最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。

鄰近的恆春鎮、車城鄉都是推動納骨塔;陳英銘說,牡丹鄉人口少、財政預算不多,向內政部爭取1500萬元興建大梅第一公墓納骨牆,設計720個位置,扣除安置起掘的280個,可以紓解無處可葬的窘境,石門第二公墓也編列1500萬元經費改建為納骨牆。

改建納骨牆最難的是要說服所有家屬同意起掘,鄉公所透過石門村長林一江、部落會議主席潘啟仁不斷遊說,終於在部落會議凝聚更新公墓共識;林一江說,只要1個人反對就沒輒,3年前就取得大部分的同意書,不斷說服少數反對家屬接受新殯葬觀念,當最後一人簽下同意書時,心情百感交集。

屏東縣牡丹鄉公所花了3年時間克服家屬同意起掘大難關,今天舉行大梅第一公墓改建納骨牆動工儀式。
加到我的最愛

登入

登入成功